我翻着手机里刷到的聚会视频,手指在屏幕上停了三秒——镜头里那个穿着浅蓝衬衫、头发利索盘在脑后,正笑着和旁边人碰杯的女士,真的是当年天天在《新闻联播》里端庄播报的李修平吗?
记忆里的她总坐在主播台后,齐肩短发一丝不乱,说话像山涧清泉般稳当。 可眼前这人,腰板直得像棵小白杨,皮肤透亮得能反光,连笑起来眼角的细纹都带着股子舒展劲儿。 评论区炸了锅:"这哪是62岁? 说是50岁都有人信! ""当年坐屏幕里的国脸,退休倒活成了人间富贵花?"
要说央视那些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国脸",李修平绝对算一个。从1989年坐上《新闻联播》主播台,到2015年退休,她整整说了26年"观众朋友晚上好"。 圈里人都知道,这岗位容不得半点差池——当年她师傅就跟她说:"播音台是国家的门面,你说的每个字都得过脑子。"她倒也争气,从业26年零失误,连台里老领导都夸:"小李这稳当劲儿,比机器还靠谱。 "
可这么个"零失误"的主播,退休后咋就像换了个人? 我专门扒拉了下她最近的动态。 上个月央视主持人北广校友聚会,她穿着件豆绿色针织衫,站在一众熟人里格外显眼。 黄薇(《夕阳红》主持人)在旁边拽她袖子:"修平姐,你这状态比我们这些当学生的还精神! "张蕾(《欢乐中国行》主持人)举着手机拍她:"姐,您这短发显高啊,我都得仰着头跟您说话。 "
仔细看视频才发现,她个子比想象中高不少。 旁边一米七五的张泽群站她身边,居然只到她耳朵尖。 有眼尖的网友翻出她早年主持的照片对比:"以前坐主播台看不出,这站起来才知道,人家当年就是隐藏的大高个! "更绝的是她的身材——没有一丝赘肉,腰臀线条比很多年轻姑娘还利落。 评论区有人酸:"肯定是退休了不用熬夜,养出来的好状态。 "可我想说,哪有这么简单?
时间得倒回1983年。 那会儿李修平刚从北京广播学院(现在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 她家是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从小就给她灌输"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 可谁能想到,这个从小成绩拔尖的姑娘,考大学竟考了三次。
第一次高考,她数学考砸了,差着分数线十几分;第二次复读,她每天天不亮就去教室占座,冬天手冻得握不住笔,就揣着暖水袋写卷子,结果体检时查出轻度神经衰弱,发挥失常;第三次高考前,她在日记本上写:"这是最后的机会,要是再不成,我就去工厂当工人。 "结果这一搏,真让她考上了北广——要知道,那会儿全国播音专业每年就招几十个人,她可是从西北杀出来的"黑马"。
大学四年,她没逛过一次北京城。 图书馆、练声室、宿舍三点一线,连同学都笑她"活得像个机器人"。 毕业分配时,她本来能留在北京,可听说甘肃台缺播音员,她主动申请去了大西北。 "那时候就想着,先扎根基层,积累点经验再说。 "后来她在采访里回忆。
在甘肃的日子,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练声,冬天对着结霜的窗户念稿子,夏天抱着暖水袋防咽炎。有次下大雨,她为了录一条关于农民丰收的新闻,在泥地里摔了三跤,稿子还是完好无损。 就凭这股子拼劲儿,她三年就从普通播音员升到了主播台。
可事业顺了,婚姻却出了岔子。26岁那年,经人介绍她认识了范宇——同是工程师,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两人聊文学、谈理想,处了大半年就领了证。 那时候她觉得,日子就该这样稳稳当当过下去:早上一起挤公交上班,晚上回家煮碗热汤面,周末去公园遛弯儿。
转折出现在1992年。 甘肃台要推荐优秀主持人去央视学习,李修平作为台里重点培养对象,被选中了。 她想着"就半年,学完就回来",可这一去,就成了两地分居。 那时候没有高铁,坐火车从兰州到北京得20多个小时;电话费贵得吓人,打长途一分钟要一块多,她舍不得,只能攒着周末通电话。
范宇是典型的理工男,觉得"事业为重",可日子久了,他也扛不住。 有次李修平在电话里哭:"我昨天做梦,梦见咱闺女管我要爸爸。 "他沉默半天,说:"要不...就算了吧。 "1994年,两人和平离婚,没闹财产纠纷,没争孩子(那时她还没要孩子),就像当初结婚时那样干脆。
分开后,李修平把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 1998年,她终于等来了机会——央视要调她过去常驻。 报到那天,她站在《新闻联播》的演播厅里,看着墙上"国家形象"四个大字,手心全是汗。 师傅拍着她肩膀:"别怕,你练了这么多年,该亮亮相了。 "
这一亮相,就是26年。她播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也播过普通人的家长里短。 有次播抗洪救灾的报道,她看着镜头里的洪水吞没村庄,声音直发抖,可播完后才发现,自己攥着稿纸的手早把纸角都捏破了。 "那时候就想,观众在电视前看着我们,我们就得给他们力量。 "她后来在讲座里说。
事业顺了,感情却再次空白。 直到42岁那年,她在朋友聚会上认识了张春贤——当时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后来官至中央政治局委员。 两人第一次见面,聊的是《新闻联播》里的民生新闻,张春贤说:"你播的那条关于农民工讨薪的报道,我让秘书整理了材料,第二天就批给相关部门了。 "李修平愣了下,笑着说:"您这观众当得够认真。 "
一来二去,两人熟络了。张春贤欣赏她的稳重,她佩服他的格局。 那时候李修平已经42岁,张春贤大她8岁,可谁都没提"孩子"的事儿。"我问他想要孩子吗,他说:'你把新闻播得那么好,已经是最好的作品了。 '"李修平在自传里写道。
婚后他们过得特别"松弛"。 张春贤工作忙,她就自己做饭、遛弯儿;她值夜班,他就下了班给她带碗热粥。 两人没要孩子,却把侄子侄女当亲生儿女疼。 侄女结婚时,她在婚礼上哭成泪人:"我这当姑姑的,虽然没生养,但你们的喜酒,我一定喝。 "
2015年退休那天,她把工牌擦得锃亮,放进抽屉最深处。 张春贤说:"以后咱们的日子,就剩俩字儿——舒服。 "于是两人开始了"退休旅行团"模式:春天去云南看花,夏天去青岛吃海鲜,秋天去新疆摘葡萄,冬天去海南晒太阳。 有次在厦门,碰到老同事张宏民,张宏民拍着她肚子笑:"修平,你这小日子过得,连皱纹都懒得长。 "
现在再看聚会视频里的她,哪是"美到认不出"? 分明是把岁月活成了礼物。 她皮肤好,不是靠天生的底子,是退休后坚持每天敷面膜;她身材好,不是靠节食,是每天早上雷打不动打太极;她精神好,不是靠运气,是这么多年从来没停止过学习——她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学习APP,从书法到心理学,啥都学。
前几天刷到她和张春贤的视频,两人坐在院子里喝茶,张春贤指着花说:"这朵开得好。 "她笑着接话:"像不像你当年批文件的样子?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脸上,我突然明白:所谓"岁月不败美人",从来不是说时间不会在脸上留痕迹,而是时间会帮我们过滤掉那些不必要的焦虑,留下最珍贵的东西——热爱、从容、还有被爱滋养的底气。
想起前几天和张泉灵聊天,她说自己现在每天要染三次头发,"年纪大了,白头发长得快"。 可李修平呢?她从来没为白发焦虑过。 在她看来,"白头发怎么了? 那是岁月给的勋章。 "就像她常说的:"人生哪有什么完美剧本? 有遗憾,有错过,但只要你活得舒展,怎么都是赢。 "
现在再看当年的高考三次、婚姻失败、无儿无女,哪是什么挫折?分明是她人生的"筛选器"——筛掉了急躁,留下了从容;筛掉了将就,留下了珍惜;筛掉了世俗的标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活法。
所以啊,别再羡慕那些"冻龄"的女明星了。 真正的美人,从来不是靠玻尿酸和滤镜撑起来的。 是经历过风雨还能笑着面对的豁达,是看透生活真相依然热爱它的勇气,是把每一个当下都过成诗的能力。
就像李修平,她现在的生活,不就是最好的"抗衰秘诀"吗?
股票配资佣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