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西北的铁三角阵地上,李云龙与其他指挥官一起刚刚打完平安县城的战斗后,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李云龙在席间谈到了新一团、新二团以及独立团的战略布局,强调这三支部队之间互为支撑,形成了掎角之势,战争期间可随时互相支援。更重要的是,一旦敌军想要进攻其中一处防线,势必需要穿越其他防区,因此敌人很难集中兵力进行有效突破。尽管如此,李云龙指出的一个问题是,部队之间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尤其在与总部的联系上只能依赖通讯兵,这使得接收命令的效率相对较低。
李云龙显然有自己的雄心,他期望能够成为丁伟和孔捷的上司,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一方面,他认为自己资历较老,有足够的经验,另一方面,他还拥有相对庞大的兵力优势。李云龙的部队有8个营,这个数量让楚云飞都感叹李云龙拉队伍的速度之快。张大彪在攻占平安县城之前也曾提到,假如把当地的武装力量算上,李云龙的兵力总数应该会超过一万人。不过,关于独立团是否能保持8个营这样的规模,楚云飞也表示了疑虑,毕竟李云龙是否能养得起这么庞大的军队,仍是一个未知数。
展开剩余80%二战期间,军队的维持主要依赖三个方面。首先是军饷,这一点对各国军队都至关重要。楚云飞与李云龙在赵庄一战前,为每个士兵发放了一定的军饷,而李云龙的二师却未能享受到类似的待遇。国民党军队的军饷制度也因派系而异。国民党有嫡系和地方部队之分,嫡系部队通常包括孙中山早期革命时组建的军队以及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而地方部队如川军、晋绥军等,军饷待遇则相对较低。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军队分为嫡系和旁系,嫡系的军饷相对较好。比如中央军的军长每月领320块银元,师长160块,而地方派系的军长则较少。即便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像第八路军,由于军费被削减,士兵的军饷往往得不到保障。在初期,八路军的军饷大约为每人11元,但后来逐渐被克扣,士兵甚至经常面临“吃小米和高粱”的困境。
其次是自给自足。毛主席当时号召部队发展经济,确保后勤供给。而在《亮剑》中,这方面的描写较少,但在《永不磨灭的番号》中,丁算盘就是负责这部分的工作,他不但搞起了养殖,还通过交换细粮和粗粮维持部队的供给。彭老总除了负责军事指挥,也会亲自关心部队的生活条件。抗战时,彭老总曾让115师作出检讨,因为他们的开支比其他部队要高。但实际上,比起国军,八路军的节省程度已经非常高了。
在1940年爆发百团大战后,八路军的兵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这让国民党十分担忧,直接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军饷发放。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的压力,八路军也无法完全依赖外援支持,这时候他们开始加强精兵简政,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为了解决开支问题,彭老总建设了多个兵工厂、被服厂、化工厂等,这些工厂生产的物资不仅供给部队使用,也对外销售,以此维持庞大的军队开支。
然而,抗战的艰难程度远超预期。1942年晋西北大水灾发生后,粮食大幅减产,日伪军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力度,这使得八路军面临更大的困境。彭老总要求每名士兵每天节省两两小米,甚至亲自带领士兵去山上挖野菜、找树皮,确保每个人能够有足够的粮食。这个举动不仅是为了节省粮食,也是为了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第三个维持军队开支的方式便是缴获。李云龙在分兵时就强调,部队要化整为零,什么都可以拿回来。事实上,缴获并不容易。尽管日军在初期的战斗中并未完全注重物资保管,但随着战局的变化,敌人开始变得更加警觉,连撤退时也会销毁武器。在晋察冀的扫荡战役中,我军缴获的弹药仅为1142发,而消耗的弹药高达15万发。依靠缴获来补充战斗消耗显然无法维持长期战斗的需求。
除了缴获,伏击日军也是一种常见的战术,尤其是在初期,成功率较高。但随着敌人逐渐变得谨慎,单打独斗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炮楼的防守成为新的障碍。要攻破炮楼,不仅需要强大的重武器,还要考虑到战利品是否值得冒险。
因此,李云龙的独立团能否维持8个营的规模,尤其是在物资供给上,显然是个大问题。独立团虽然有一些地方武装,但缺乏足够的军饷和生产能力,而李云龙也没有为部队搞养殖或建立工厂的计划,后勤保障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虽然李云龙的部队能通过缴获补充一些弹药和物资,但这显然无法长期维持。
如果李云龙真的拥有8个营和7000余人,那么维持这样庞大的部队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即使有这样的人数,其他指挥官如彭德怀和刘伯承等也会在战略上实行精兵简政,减少兵员的同时加强生产,以确保战斗力的可持续。
《亮剑》虽然对战争过程中的战术描写非常精彩,但对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物资供应等方面的描写稍显不足。李云龙能够通过不吃亏占便宜的方式短期内成功,但从长远来看,资源的短缺和军队的扩张将会成为无法回避的难题。而历史上的其他指挥官,也经历了类似的困境。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佣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