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退役空军准将哈立德?奇什蒂的表态,撕开了南亚五代机博弈的遮羞布。
这位熟悉巴空军运作的老将很清楚,隐身战机的代差足以颠覆现有空中力量平衡—— 印度若先拿到苏 - 57E,巴基斯坦现役的 F-16 和 "枭龙" 都将沦为靶机。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的表态已经很明确,国产 AMCA 项目进度滞后的情况下,外购五代机是刚需。俄罗斯抛出的 40% 本土化生产诱饵,对印度而言堪称量身定制 —— 既满足其 "大国军工" 的虚荣心,又能快速填补战力缺口。
但印度的军购效率向来是个笑话。
从 2007 年启动 "阵风" 谈判到 2022 年完成交付,15 年时间足够中国从歼 - 10A 迭代到歼 - 10C。苏 - 57E 就算签约,以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整合能力,想让俄制隐身战机兼容布拉莫斯导弹、以色列雷达吊舱,没个五年八年根本玩不转。
反观巴基斯坦,对歼 - 35 的期待并非单纯的性能崇拜。
这款战机的定位很清晰:作为 "枭龙" 的隐身继任者,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五代机的技术突破。更关键的是,它能接入中国构建的空战数据链体系—— 这才是巴空军对抗印度数量优势的核心底气。
奇什蒂提到的歼 - 20 选项,更像是一种施压策略。
中国对尖端装备出口向来有底线,歼 - 20 作为现役主力制空战机,其核心技术如隐身涂层配方、有源相控阵雷达算法,都是战略级机密。即便巴铁关系再紧密,涉及这类装备的转让,必然要经过复杂的战略评估。
印度若真能顺利列装苏 - 57E,也未必能形成绝对优势。
这款战机的隐身设计本就存在争议,机腹弹舱的结构缺陷导致其无法挂载大型空地武器。俄罗斯自己都只装备了十余架,生产线尚未完全理顺,想同时满足印度的几十架订单,产能就是个大问题。
巴基斯坦的焦虑可以理解。
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已经形成战斗力,配合 A-50EI 预警机,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巡逻频次明显增加。巴空军现有的 F-16Block50/52 虽然经过升级,但面对具备部分隐身能力的苏 - 57E,在超视距空战中会非常被动。
歼 - 35 的进度直接关系到南亚的空中平衡。
从公开信息看,这款战机的试飞工作进展顺利,舰载版已在福建舰上完成相关测试。但出口型的研制需要考虑更多因素,比如用户的维护能力、作战需求定制等。巴基斯坦希望尽快拿到货,而中国需要确保技术安全,这种矛盾需要时间来协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五代机博弈正在重塑南亚的军事合作格局。
俄罗斯试图通过苏 - 57E 巩固与印度的军事合作,美国则在 F-35 的出售问题上不断试探印度的底线。中国在保持与巴基斯坦传统合作的同时,如何把握装备出口的节奏,考验着战略智慧。
印度国内对苏 - 57E 的态度也并非铁板一块。
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始终坚持国产 AMCA 项目,认为过度依赖外购会扼杀本土航空工业。这种内部博弈可能再次拖慢印度的五代机进程,给巴基斯坦争取到更多时间窗口。
从技术角度看,歼 - 35 的隐身设计更符合现代空战需求。
DSI 进气道、锯齿状舱门边缘、全向隐身涂层,这些细节处理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之下,苏 - 57E 的腹部和发动机叶片的雷达反射信号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
巴基斯坦空军的选择其实不多。
美国的 F-35 对其关闭大门,欧洲的六代机项目还在图纸阶段,俄罗斯的苏 - 57E 又可能被印度抢先。这种情况下,与中国深化合作,推动歼 - 35 尽快落地,仍是最现实的选择。
印度若强行推进苏 - 57E 采购,还将面临后勤体系的挑战。
其空军现有俄制、法制、美制装备混杂,维护体系极其复杂。再加入苏 - 57E 这种需要专用维护设备的机型,只会让后勤压力雪上加霜。
歼 - 20 的出口传闻,短期内更像是个象征性话题。
中国空军的换装需求依然旺盛,歼 - 20 的生产优先级必然向国内倾斜。等到产能真正过剩时,或许会推出简化出口版,但那至少是五年后的事了。
巴基斯坦将领的这番表态,本质上是在向各方传递信号。
在五代机竞赛中,巴空军不能落后太多。这种明确的态度,有助于推动相关合作项目加速落地,也让印度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更充分的应对措施。
股票配资佣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