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城市特别包容,你在台上无论讲什么观点,都有人认可,也有人质疑。有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在上海还是在上网。”9月19日,脱口秀演员何广智在“2025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上说。这座包容的城市,正以独特魅力成为众多创作者的沃土,何广智、G僧东、饼叔等创作者在此扎根成长,他们讲述上海就像讲述家里的故事,而家里的故事总是最动人、最贴心,更重要的是,家里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何广智
烟火气里淬出灵感
初到上海时,何广智曾因外貌和经济状况自卑,“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也没有钱”。直到遇见一群脱口秀同好,他才慢慢找到归属感——“他们和我一样平凡,也没什么钱,每次演出站在一起,我们都自嘲21世纪了还有丐帮”。
上海的包容给了他表达的勇气。他和好朋友们将平凡的日子,甚至敏感、懦弱等缺点,都变成脱口秀里的“武器”,还调侃行业里有“六边不行战士”。在他看来,脱口秀演员都喜欢往上海凑,因为这里氛围好,是个非常适合创作的城市。“因为上海有很多咖啡厅,非常适合白天创作,如果没写出来也没关系,因为上海还有非常多的酒吧,非常适合借酒浇愁,但是可能浇不了几天,因为借着借着你就没钱了,旁边的人看了会提醒,哥们你别借酒了,你把酒戒了吧。”何广智笑着说。
在他看来,在上海的日子,满是鲜活的创作素材:住过容纳8人的青年旅舍,10平方米房间里,每个人的梦想“凑在一块能买下整个上海”;挤过早高峰地铁,和满车厢“有梦想的人”争座位,也庆幸地铁营运到夜里12时多,再晚都能送自己回家。这些真实的生活片段,成了他段子里最动人的底色。
G僧东
上海话是成功密码
G僧东原本是个广告人,在公司那会儿他就发现身边藏龙卧虎,不少同事都是网上创作的“隐形高手”——有同事是小有名气的KOL,连实习生都靠公众号做出了名堂。老板常会走过来说“谁谁谁帮我们转一转”,这种亲近感让他觉得“和创作者的距离一点都不远”,也悄悄埋下了创作的种子。
2016年,他的公众号攒下几十万粉丝,偶尔能变现,心里的底气慢慢足了。2017年夏天,他辞掉广告工作全职做博主,可刚拍视频就撞了壁——那时候手机拍视频还不主流,他抱着相机琢磨,自动对焦总跟不上,打光要反复调整,剪辑更是从零学起,“对着软件界面,不知道从哪下手”。有次为了剪一条3分钟的视频,他熬了两个通宵,最后导出时还差点因为格式出错前功尽弃。但他始终没放弃。
真正让他找到方向的,是上海话里的温度。一开始拍视频全用普通话,可讲起上海的弄堂故事、街头俚语时,总觉得“差了点意思”。有次试着加了句上海话调侃“拎不清”,评论区突然热闹起来——上海观众说“这才够味”,外地观众问“这句话到底啥意思”。从那以后,他开始大胆加上海话,甚至拍纯方言视频,“虾有虾路,蟹有蟹路”的俚语、“察言观色懂心领神会”的处世智慧,都成了视频里的亮点。网友看了他“上海人在上海旅游”的系列,打趣称他“野生上海文化大使”,这个称呼慢慢就传开了。
后来他做《好叫好伐》平台,他采访路人,有阿姨讲老弄堂的回忆,有年轻人说在上海打拼的故事……这些鲜活的声音让账号“活”了过来。现在他搬到杨浦区的新办公室,看着墙上的空间,会琢磨“这堵墙能录谈话节目,沙发那能邀朋友聊天”,连推出的IP“watson”(上海话“猢狲”),都藏着对上海的心意,接下来还要联名上海交通卡、出上海话教学扑克牌,“想让更多人知道,上海话里藏着好多有意思的事”。
街转角处挖掘诗意
饼叔曾是一名战地记者,如今是B站现象级美食人文纪录片“食贫道”的主理人,拥有百万粉丝。他擅长以美食为切口,串联起社会议题与大众兴趣,用镜头记录食物背后的社会、人文故事,作品既有烟火气又饱含深度,常让观众“笑着看进去,哭着看出来”。
饼叔在上海留下了不少创作印记,他曾拍摄过上海拳馆里的煲仔饭,将美食与城市里的鲜活场景结合,让镜头充满烟火气。他还在筹备关于上海的新片子,特意去滨江广场及周边走访,关注到一群街头演艺工作人员——这些创作者都持有正规证件,需达到一定创作与唱功水平才能获批,不仅有严格的上班时间,还要考勤,不能随意缺勤……这些城市里的风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在他看来,上海开放包容且富有腔调,多元文化在此交融,能让创作者挖掘到更多丰富故事。
饼叔说:“这座城市的独特氛围,为像我这样的UP主提供了优质的创作土壤,让我们能轻松捕捉到打动人心的细节,创作出贴近城市质感的内容。”
股票配资佣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