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到《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短短十天之内,国家连续出台政策,专注解决0-6学龄前儿童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这次新出台的《意见》会惠及哪些群体?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当前的财政负担?此外,在针对0-6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和关怀方面,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观察者网特别邀请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的原新教授,为我们带来解读。
观察者网:这次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受惠群体包括公办园大班儿童、民办园适龄儿童,还有特殊群体延伸保障,免除的是保教费(基础教育服务费),不含伙食费、住宿费、杂费等。在您看来,这个政策的力度有多大?对于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养育焦虑,作用有多大?
原新:最好的投资就是教育。教育投资当然是成本,但更重要的是收益,而且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收益。全世界的研究基本上都证明,0-6岁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不仅是智力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教育,是提升人口综合素质的起点。每一个个体的素质不断提升,那么民族和国民的综合素质就会不断提升。
展开剩余74%这个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直接减轻家庭育儿的经济负担,提高幼儿的入园率,增强托幼服务的普惠性,也减轻家庭育儿的间接成本,有利于孩子父母的劳动参与和就业稳定;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作为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起点,有利于孩子的养育和教育,其成本和质量直接影响家庭的生育决策。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养育成本很高,导致不少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和生孩子,为此国家也在想办法。以这次出台的《意见》为例,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我们可以来算笔账,如果按照现在各地的保教费标准,一线城市家庭一年可以节省6000-10000元,二线城市可以节省5000-7000元,县域乡镇地区可以节省3000元左右,这意味着双子女家庭年均节省可达6千元-2万元左右。虽然不同省份的程度多少有所不同,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对于多子女家庭及中低收入群体,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扶持作用。
与此同时,《意见》也充分考虑了地域差异的问题,没有给各个地方政府限制标准,条件发达的地方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减免。对于经济不发达的“三区三州”,依然维持原来国家宽松的免保育教育费政策,也是充分考虑了当地情况。
当然了,这是一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过程。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目标。学前教育从基本普及到普惠发展,最后到逐步免费,终点就是全部免费。这次《意见》的实施,可以看作是我们逐步走向三年学前教育免费的起步阶段。
关于将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议题,最近几年在“两会”上一直有讨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扩大范围的方向上:是向下延伸至幼儿教育,还是向上涵盖高中教育?过去,更多人倾向于重视高中教育的扩展。但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即应该向下延伸。道理很简单:到了高中阶段,家庭已存续十几年,夫妻收入和家庭经济状况相对稳定。而年轻夫妻刚组建家庭时,会面临更多挑战,此时更需要外部支持。
很多人会从鼓励生育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件,特别是我们在7月28日刚刚发布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出台确实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提高生育率都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不光是我们焦虑,发达国家生育率比我们降得早,低生育率持续的时间比我们长,他们鼓励生育的历程也比我们长。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依靠现金补贴来提升生育率,明显是不够的。从全局来看,要有效拉动生育率,必须综合推进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生活等一揽子政策,必须综合施策,调动社会力量,打好组合拳,而且这个过程很缓慢,见效也很慢,对此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未来出生人口减少的趋势,接下来民办幼儿园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冲击。这是其一。其二,我担心的是,免费政策可能与教育质量相关联。虽然财政补助会优先保障教师工资,但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在取消保育费后,可能会压缩其他支出成本,包括教师培训和孩子的饮食、基础设施方面,这是我们后续需要关注的地方。
另外,这些政策还可能造成新的区域竞争。2023年,有24个省的出生人数少于死亡人数,有20个省的常住人口处于减少状态。这样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可能会出台一些更优惠的政策,而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也会用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形成一定的区域竞争。
无论如何,这个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助于降低家庭的学前教育和生活支出,减轻家庭育儿、教育成本,有助于创造幼有所育、幼有优育的氛围。
观察者网:根据《意见》,在财政补助资金分担方式上,由中央对地方分档补助,第一档中央财政分担80%,第二档中央财政分担60%,第三档、第四档、第五档中央财政分担50%。这会给中央和地方财政带来多大压力?
原新: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投入要占GDP的4%,这也是国家长期坚持的目标。但是自2017年以来,我国的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到2022年已降至1000万以下,而且已经连续8年在下降。我个人判断,未来出生人口回升至1000万以上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这意味着三年前出生的孩子数量较少,三年后将陆续进入幼儿园阶段的人数减少,而六年后则进入小学阶段的人数也将减少。以此类推,这一变化将逐步影响到从初级教育(小学)、中级教育(初中、高中)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随着学龄人口的逐级减少,教育规模势必受到冲击。在法律规定的4%教育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投入金额固定,而受教育人数却在逐年减少,这无疑意味着教育经费将逐渐变得更为充裕。所以财政这块,我反倒不是很担心。
发布于:上海市股票配资佣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